星期一, 5月 18, 2009

南澳金岳部落簡史

一、泰雅族南澳群概述

泰雅族(tayal)是對我族的自稱,其意義為「真正的人」或「同族人」之意。日治初期尚有泰耶魯(Taiyal)、泰雅(Atayal)、泰拉魯(Tayalu)等名稱。「泰雅」這個名稱,乃始於1899年日本學著伊能嘉矩與栗野傳之烝合著出版的「台灣蕃人情事」中。 1911年(大正元年)日本總督府首次用泰雅(Atayal)為名稱。之後森丑之助在「日本百科大辭典」中也沿用泰雅族(Atayal)稱呼。
日本人類學家依照族內對「人」的稱呼:cyoli或者squliq而區分成「澤敖列」與「賽考列克」。澤敖列(cyoli)群主要分布苗栗縣泰安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台中縣和平鄉、宜蘭縣大同、南澳兩鄉及南投縣仁愛鄉之一部份;賽考列克(squliq)主要分布在台北縣烏來鄉、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台中縣和平鄉。

Squliq泰雅人的發祥地為南投仁愛鄉pinsbkan,cyoli泰雅人之起源傳說多以papak waqa(大霸尖山)為主,但亦有早期曾與Squliq群同住南投仁愛鄉北港溪上游之傳說。 Squliq的系統有三大系統malipa、mlikwan與mknazi三群,cyoli則有mpaara、mnibu、mpanox與mnira四個系統。

南澳泰雅人北遷後在南湖大山下建立部落,其領域西北以三星山、南湖大山與mnibu(溪頭群泰雅人)為界,南至和平溪與賽德克(太魯閣)tota群為界,西與slamau(沙拉茅群泰雅人)為界,東至梅壇。 南澳泰雅族人族群多元,甚至還包括了賽德克(太魯閣)之tuta人。但過去北遷時期,以部落為主的遷移集團是相當常見的,tota人也從原住地tota tarowan北遷進入南湖大山下建立babau gaigai、moyau、kokan三部落,而與南澳泰雅群比鄰而居 ;加上tota人與truku人戰爭,遂使得tota人加入泰雅族人之部落,以壯大力量抵抗truku人。

其中piyahau、buta、kipiyahan全是mpaara群,moyon、babau gaigai全是tuta群,kinyon、kubabo為squliq亞族之kinxakul人;llyuhin、kkcu、kinos、haga paris、tabelai、Rukiyax則為各族系混居之部落 (參閱表一:南湖大山下原住民部落之族系表) 。其中squliq群佔有44-45%, tausa群有14%,cyoli的mpaara有35%,mnibu則小於6%。 其中老金洋、kubabau(舊南澳)、hagaparis、lukiyax與tabelai絕大部分為squliq泰雅人。Buta、kipiyahan全為mpaara人。Moyau、babaugaigai全為tausa人。
經過了日治時期集團移住與國民政府的遷村計畫,族群的界線越加模糊,南澳鄉的泰雅族各族系因混居而形成共同體,其中的差異仍能從語言、遷移路線觀察到。 現在之金岳村就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其由squliq群之kinxakul、cyoli群之mpaara與seetiaq群tuta所組成。





二、金岳村的組成
金岳村位於大南澳北溪與鹿皮溪合流處西北方約一公里左岸,海拔45-100公尺的緩坡上。部落乃由kubuta社人與llyuhin社人組成。日治時代中期,Kubuta社人遷出而輾轉建立了鹿皮社(現金岳村);llyuhin社要晚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才加入鹿皮社,兩者合稱為金岳村。


『理蕃志稿』中記載:1915年(大正四年),原遷居到柑仔頭前方之大南澳溪右岸舊武塔社(十戶)人因為耕地不足,後遷居到柑仔頭分遣所後方。 『南澳鄉簡史』中則是記載:1915年hazyung.neban(哈勇.聶凡)率領族人約100名下山遷到卡拿蘭。數月之後不幸遇上瘧疾,死了不少人,因此大部份又回到原居地,只有十一戶留在卡拿蘭。其中四戶因懼怕瘧疾而遷到柑仔頭,七戶則遷到今鹿皮部落南方1.6公里處建立sbabau(或稱lopuwe)部落。1925年(大正14)因暴風雨侵襲,乃遷到現址金岳部落。


Llyuhin部落位於和平北溪支流布肖丸溪上游左岸,海拔約970公尺的高地上。由始祖batu.nawi約190年前越過南湖大山到hbun kulu(哈朋可魯),約兩三年之後遷到gongou(舊金洋南方),之後建立了tabulan社。但因為耕地狹小、繁衍子孫等原因,分向三處建立了kkcu、llyuhin、kinos。Llyunhin社由takun.bakut北行建立。建社不久則有賽德克(太魯閣)tota人temu.paran率眾從花蓮方面波卡魯遷來,初居tabulan,至awi.boxel頭目時代則加入llyuhin社而成為llyuhin社主要的成員。


三、llyuhin社的遷移
Llyuhin社則從日本鎮壓之後,ㄧ部分社人開始遷出。首次乃遷居至大元山,這可說是隘勇線外原住民遷居到隘勇線內,遷居隘勇線所代表的意義是聽從日本人的話,即所謂「歸順」。1912年(明治四十五)初泰雅族人因日本與漢人在其領域上有人開採樟腦,而襲擊腦寮,日本開始陣壓南澳群。日本一方面撤回南澳山地駐在所人員,並請宜蘭廳平地巡查50人、台北廳巡查25人支援,並募集臨時隘勇150人,台灣總督則派遣宜蘭守備隊抵蕃社坑紮。 此時的南澳群泰雅人可說被重重的兵力所包圍,為了部落免於砲彈威脅,以延續子孫命脈,而需要與日本協商。2月17日管轄南澳群的叭哩沙支廳長與羅東支廳長於stayan邀集南澳群個頭目。此時南澳各部落之頭目可說已是日本的囊中物,不得不同意日本的要求。3月1日llyuhin社150人與其他部落人共349人到宜蘭與日本人和解。此後一部分llyuhin社人便遷居大元山。


之後的兩次遷移全都是在國民政府來台。1953年(民國四十二) 國府有感於山上生活不便、治理困難,遂使其遷移到澳花村與tuta人和住。 最後一次遷移,則是在1958年(民國四十七)芙瑞達颱風過後,因風災導致部落對外聯絡道路中斷而遷移到現金岳村,而成為金岳村主要人口,而llyuhin部落。遷村的土地由部落與林務局交換,林務局在舊部落種植楓香,遷移到金岳的居民由政府興建十坪半的木造房屋,分配保留地約十公頃。


四、代結論:尋根,部落記憶的洗禮

2005年7月5-7日金岳部落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尋根活動。目的是要透過尋根活動凝聚社區向心力,並能體會出祖先胼手胝足的過往。5日清晨五點在清點上山所需物品與器材之後,約莫七點便由南澳北溪出發。循著日本的理蕃道路而上,經過了舊武塔社。大約兩天的行程才到達llyuhin部落。Llyuhin部落以圓弧狀的姿態圍著當時的日本衛生所、駐在所與學校。到達llyuhin社後,隨即舉行簡單的祭祖儀式,所有人一改路途上輕鬆的表情,轉而嚴肅的面對祖先。有人感謝組先一路的指引,才能正確的在重山峻嶺中找到舊部落;有人感謝祖先的庇蔭,才能在危險的山路中存活。


透過尋根活動,重新審視金岳村的歷史,而在檢視歷史中能體會出祖先建立部落的辛苦、能了解族群本身之多元性,以及日本統治時期與日本應對的鬥智過程。有別於其他群系泰雅族人之區域,南澳泰雅人呈現族群多元的現象。有squliq泰雅族、cyoli泰雅族,甚至也有賽德克(太魯閣)tuta人,讓南澳泰雅人的文化更加複雜。在日本統治時期與日本應對的鬥智過程,在面臨日軍警壓迫下選擇以不流血的方式延續族群的命脈。尋根活動自然成為部落記憶的巡禮,其震撼讓人久久不能自己。



參考文獻:
1935,移川子之藏,『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刀江書院。
1984,廖守臣,『泰雅族的文化-部落的遷徙與拓展』,世新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 導科,自訂本。
1995,鍾郁芬,『南澳山地聚落變遷』,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1997,灣省文獻委員會,『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冊、第三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2,南澳鄉公所,『南澳鄉公所』,宜蘭:南澳鄉公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