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18, 2009

原住民與體育政策

我國體壇耆老暨前奧運田徑十項全能名將楊傳廣先生於台北時間今(28)日約上午9點30分在美國病逝。

亞洲鐵人體壇耆老楊傳廣先生一生成就不凡,包括曾榮獲1954年第2屆馬尼拉亞運十項全能金牌、1958年第3屆東京亞運十項全能金牌、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代表中華民國奪得田徑十項全能銀牌,也是我國在奧運史上獲得的第一面獎牌,另於2001年獲得體育精英獎特殊貢獻獎及2005年更獲得陳總統親自頒贈二等景星勳章。對於一位出色的原住民運動家,雖然晚年身體不適,與病魔纏鬥多年,但他絲毫不氣餒,曾經在台灣進行肝臟手術,即使身體不適,對台灣體育發展,他總是竭盡所能到處奔走。楊傳廣先生針對發掘原住民體育人才更是獨到一格。


楊傳廣在民國89年上公共電視「部落面對面」節目通告時提到,不但是原住民部分不受政府關注,而是台灣的體育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提到台灣培養運動選手,往往不視環境適合與否,而一廂情願展開培育計畫。他進一步表示,台灣田徑出現斷層,是缺乏完整全面的體育培訓計畫,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學應該有不同的體育教學,是一個正三角形的從基礎到專精,從廣泛到專門,什麼樣的階段應該有適切的訓練方式。同樣的原住民因為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其身體協調性、敏感度比較好。對於發掘原住民人才楊傳廣先生有他讀到的看法,認為發掘優秀的原住民運動員,應該要有「伯樂」,也就是說要覓得千里馬,伯樂的發掘是很重要的。


原住民在體育活動上的表現非常耀眼,從紅葉少棒隊、揚傳廣到許多職棒名星,都是原住民,目前除了棒球從小扎根,田徑方面都有斷層出現。六零年代除了楊傳廣等極少數的原住民運動員,後來有運動天份的原住民並未有完整的體育訓練。較可以有發展的棒球雖然是所有在練球的原住民朋友的希望,但棒球路也並非這麼樣的順遂。


追憶亞洲鐵人楊傳廣先生的金牌路,回想楊先生對台灣運動界的影響之外,也反省台灣的體育政策多年來並沒有再培養出亞洲鐵人的接班人,更枉論原住民運動人才培訓計畫,其實台灣原住民空有好的運動天賦,千里馬並非難尋,而是連伯樂並沒有心力於此,培育原住民體韻人才有計畫有效果嗎?台灣不過是哪個選手拿到獎項或者在國際上出來名,才跟著有該項目的運動熱潮。堂堂一國的體育部門,體育人才的培養,運動風氣的推展不過是落在獎項風潮之下一頭熱。也不思考一下,沒有運動選手培養的縝密計畫,哪來選手台上風光,更沒有可以引起一頭熱的運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