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18, 2009

紀錄片"水蜜桃阿嬤"風坡

看過【水蜜桃阿媽】這部紀錄片,會非常佩服紀錄片工作者對於此片的經營與表現手法。水蜜桃的照顧從二月開始到六月收成,片中小孩的宿舍、果園、學校、家,導演在這些片中人物平凡的生活,找到動人的故事。【水蜜桃阿媽】作為商業週刊與楊力洲導演合作的記實片,其實不失為一部能夠充分表達商業週刊年度企劃「一個台灣 兩個世界」的代表影片。不過商周此次的企劃主題是在「自殺」,但全片的精采在於阿媽和七個孩子面對家人自殺的堅強過程。「自殺」原因和原住民在不適應資本社會下的結構問題,卻沒有也無力量去鋪陳了。


之後,【水】片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尤其對不熟悉原住民部落和生活的漢人來說,更是一大衝擊。這是導演在去年【奇蹟的夏天】之後的年度力作,說實在的,平凡的生活用這樣的手法和作法鋪陳,身為原住民媒體人更是要自我反省。為何別人可以這樣表現,這樣說故事,原住民部落裡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卻不曾去深刻探討呢?應該要歸因自己不想去觸碰平凡卻又深層的問題嗎?怕自己像是挖瘡疤的商業媒體,把自己族人的痛苦公諸於世嗎?矛盾。


原住民新聞雜誌【Yaki 的痛苦】一片,從一個原住民媒體的角色,希望檢視媒體中的原住民,從肖像權、詮釋,以及後續因為【水】片延伸出來的捐款、生片教材等問題。基本上來說,【水】片商業周刊以水蜜桃阿嬤故事為藍本發起【點亮孩子的未來】,對社會大眾盡行募款,上百萬募款卻一毛錢都沒有直接對水蜜桃阿嬤有幫助,而引發捐款流向的爭議。立委高金素梅在11日與【水】片哥哥、紀錄片工作者潘朝成等人召開記者會,認為商周藉著【水】片募款,卻沒有專款專用,是在掏空社會大眾的愛心。質疑商業周刊和水蜜桃阿嬤導演楊力州利用水蜜桃阿嬤家庭的悲劇去遂行募款,是消費水蜜桃阿嬤。但紀錄片工作者蔡崇隆說:紀錄片工作者不應該背負污名。

但撇開【水】這部紀錄片來談,商業週刊針對【水】片募款沒有特別說明款項乃是進入【點亮孩子的未來】,由城邦基金會針對該基金會對需要幫助的孩子自行運用,後續在其網頁上自行設計【生命教材】進行販賣,顯露出商周的商業性質,藉著社會大眾對水蜜桃阿媽和家人的愛心牟利。或許有人會質疑一個商業媒體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弄好所謂【生命教材】,還是只是幾張圖案匯集成冊。

在立委高金素梅召開記者會的同時,商周也召開記者會,水蜜桃阿媽將委託牧愛生命協會成立捐款專戶,預計八月開跑,商周也率先捐款200萬給水蜜桃阿媽的七個孫子當作教育基金,此時【水】片引發的效應暫時告一段落。

沒有留言: